返回首页

我国乡村治理方式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www.vje.cn   时间:2022-05-17 14:55   点击:2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我国乡村治理方式问题表现:

1、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超过98%的村都制定或修订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自治在体现村民意志、保障村民权益、激发农村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大力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3、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德治具有基础性作用。应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

扩展资料:

乡村治理方式的意义:

乡村治理规范内部整合主要指在系统清理各类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国家法律、政策、党内法规以及地方党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乡村治理遵循的基础性规范,是乡村治理得以展开的前提。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两个规范体系都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规范依据,两者之间的衔接是当前乡村治理多元规范整合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乡村治理多元规范的外部整合是指将各类规范资源视为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整合多元规范结构,构建出以正式规范(国家法律、政策、党内法规等)为基础,以非正式规范(村规民约等)为补充的多元规范合作治理结构。

强化国家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强化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治理之道: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1、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绩,不遗余力征地卖地,盲目招商引资和兴建新城或各类园区,这样不仅牺牲了当地的环境,还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各种利益,导致农民与当地基层政府间的矛盾加剧,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2、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

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号称“386199部队”,这些人员不仅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更使乡村治理主体乏力,不能承担起乡村治理的重任,特别是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行。

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自然环境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村水土污染严重,污水和垃圾处理落后,不仅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极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扩展资料: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行动方略:

1、实现理念创新,重点是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科学治理三个要点。

应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调地方特色,构筑符合当地乡村社会特点、合法合理合情的治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福祉、最大程度地维护民众的共同利益。

2、在治理方法上,应实现自治优先、道德约束、法治保障。

有了科学的理念、完善的治理主体以后,能否采用正确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总体方法论要求。

3、在治理支持上,可实行“班长”工程、能人计划,并努力推进服务延伸。

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除了需积极发挥乡村自身的力量外,还需依靠乡村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坚持以人才振兴为抓手,“输血”和“造血”并重,治理体系才能够得以长期、有效的运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五大困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